你一出生的那一刻,就已經被貼上標籤。而這個身分烙印如影隨形,它成為我們的標誌,成為我們的負擔。有時它驅使我們成功,有時它使我們過度努力,有時則是完全扼殺你的自我本質。這個系列將會連載很長很長,因為可以討論的主題很多,但都跟你有關,希望你喜歡。
*討論 身分與校園智能表現之間的無形關聯
從小到大,長輩或師長在看你是否有所成就時,他們跟你的解釋背後,存在著「觀察者觀點(拷爸你數學不好的)」與「行為者觀點(就你)」極大差異。身為拷爸你數學不好、國文不行、物理完了、地理GG、英文沒救、音樂無緣、體育白痴、美術自障的師長,他們注視著你,觀察你,評價你。
哪些想說出:「你又不是我?又不了解我?憑什麼下定論。」的學生,無法理解的是,師長只看"你"這個人在求學中的表現,他們看不見你是在哪一種求學環境中學習。他們的視野看"你"在學校成績單表現,而這表現對他們格外清晰突出。但真正影響一個人學業成績的"周遭環境",則模糊不清。
當爸媽試圖解釋你的校園行為時,就會因為這個影像產生偏見。他們會強調自已看到的東西,會強調與你有關、看似可以解釋你行為的東西:例如,個人特性、性格特質等。但同時忽視他們看不清的事物,也就是你當下正在適應的校園環境。
無形力量的幽靈:
影響一個人表現優劣的根源
校園生活或職場生涯中,似乎有股無形的力量造成你看到的失敗者、或成功者。想想老生常談的理由:譬如你缺少動力或文化知識及技能,因而無法應付較困難的課業或任務,表現不好在所難免;又或者是因為你自已的家庭因素和社群等問題,自我期許較低較自悲,以至於自暴自棄。但真的解釋你感到難以呼吸的學業或社會壓力來源嗎?
若我們以「行為者(就實際坐在椅子上聽禿子老師授課的你)」的觀點,看到更多不同的面向後,就可以看到,其實生活中的"刻版印象"差異對你的表現影響, 似乎更勝於上述的傳統釋解。
烙印的影響
每個人都有自已的「自我肯定」信念,無論好或壞。你每天起床就是為了努力維持這種感知,因為它是你精神生活的一天動力,能讓你重新檢視自已的信念和假設、重新整合理解力,有時甚至能刺激成長(看看台北市長,他不是為了市民起床,他是為了自已的「自我肯定」信念而起床工作)。
所以有個推論如下:基於某種負面刻板印象,只須進行某種高難度的考試(在職場就是任務),就能將你置於烙印影響的風險中。我打個比方,比如我是文科生就會被認為,不應該在科技產業中的程式代碼行業賺錢,因為我能力有限。若我也真的在類似的工作中受挫,自然而然會加深這種憂慮。相反地,我現在的工作環境,並沒有這種「整體文科生電腦科學能力不佳」的刻板印象,我反而沒有感受到群體烙印的威脅。每天不斷地學習電腦科學相關知識,朝能夠帶領一個研發團隊的目標前進。
所以,仔細找出你的生活環境中,是否有這種負面烙印影響吧!
Comments